王甫: 纵有一身本领, 可惜未遇明智之主
关羽丢掉荆州,除了他自己性格上的问题,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手下能人太少。
糜芳、傅士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;潘濬不堪大用;关平、廖化虽然英勇,但谋略方面还有欠缺;至于马良、伊籍都是文士之才,做些行政工作还行,在军事方面对关羽也没什么帮助。能为关羽出谋划策,且料事准确的就只有王甫。
王甫看人看的特别准,简直就是目光如炬,这一点比关羽强的太多了。他对关羽留在大后方的三员将领的评价都非常精准。
他曾提醒关羽,糜芳、傅士仁靠不住,让他们两人守关隘,恐怕他们不会竭心尽力。果然,吕蒙大兵压境,傅士仁直接投降,糜芳虽然比傅士仁多犹豫了那么几分钟,结果也还是投降。
王甫曰:“糜芳、傅士仁守二隘口,恐不竭力,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。”
关羽安排潘濬总督荆州,王甫说潘濬不仅心胸狭隘,而且只看重个人利益,不如赵累“忠诚廉直”。
甫曰:“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,不可任用。”
关羽不以为然,但他的敌人孙权大概也知道潘濬的品性,所以在占领荆州后,“仍命潘濬为治中,掌荆州事。”潘濬这种人,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,便没有什么不能抛弃的,关羽的信任、器重根本算不了什么!
而赵累却一直跟随关羽到最后一刻,直至战死。
如果关羽有王甫的眼光,也不至于一步错步步错,满盘皆输。
虽然在小说里,王甫不是什么有名的谋士,但他料事之准确,却不亚于那些知名的谋士。假如关羽能听他一次,或许也能逃回西川,东山再起。
被困麦城,退不了敌兵,也盼不来救兵。关羽生平第一次心中生出了无力感,第一次手足无措,无计可施,大概也是第一次后悔没听别人的建议。一生不低头、不认错的关二爷,终于觉得自己错了。可惜当时的局面,不要说是王甫,即便是诸葛亮,恐怕也无力回天。
救兵又不见到,心中无计,谓王甫曰:“吾悔昔日不用公言,今日危急,将复何如?”
但天无绝人之路,当关羽决定孤军突围,逃回西川时,老天还是给了他一次活命的机会。
可惜一到关键时刻,关羽还是忍不住选择相信自己,再次拒绝了王甫的建议,然而,后来的结果证明,他又一次决策失误,选了一条必死之路。
王甫谏曰:“小路有埋伏,可走大路。”公曰:“虽有埋伏,吾何惧哉!”
王甫没有跟着关羽出城,他选择了与周仓一起守城,并且践行了自己“城虽破,身不降”的誓言,在见到关羽父子首级后,跳下城头,以身殉国。
《三国演义》里有许多未遇明主而郁郁不得志的人,比如田丰、陈宫等等。王甫纵有一身本领,也算是未遇明智之主吧!我很为他可惜。
(参考三国演义,图片均来自网络)
热点资讯
- 福建探索建立药品网络监
- 选门窗就看它! 2025 门窗十
- 特朗普贸易信号反复,美
- 中足联官方:北京理工试
- “真没想到钱丢了还
- 王甫: 纵有一身本领, 可惜
- 航空报国 代代传承(记者手
- 三国杀: 仅有最后一张牌